秋意渐浓,当您正想享受凉爽时,是否发现也多了不少“不速之客”?室外蟋蟀声此起彼伏,仓库角落不时有蟋蟀活动,门边的粘板总能发现不少小的蜘蛛……这并非偶然,而是夏秋之交特有的“爬虫危机”。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,并提供专业解决方案。
爬虫季,哪些爬虫是重点蟋蟀:秋夜“歌王”的末路狂欢是蟋蟀成虫的成熟期和繁殖末期,雄虫鸣叫求偶达到高峰。室内灯光对它们的吸引力增强,它们会通过门窗缝隙入侵室内。同时,它们也在为越冬寻找庇护所。虽然它们几乎不能在室内生存,但侵入内部非常容易引发质量危机。蜘蛛:狩猎者的丰收季节秋季昆虫猎物丰富,加上繁殖期雄性活跃寻找配偶,使得蜘蛛更加显眼。结网的蜘蛛可能你在夏季也很常见,但是不结网的蜘蛛也会在此时布防的粘板上经常见到。尤其是不结网的蜘蛛,它们在外部滋生活动,并通过结构漏洞侵入到室内。蝼蛄:“地下挖掘机”的储粮行动蝼蛄在春秋两季活动最为频繁,通常在白天藏匿在土中,夜晚则出来活动。蝼蛄植食性,且食性广泛,以植物为食。它们喜食禾本科植物和各种杂草,如果工厂外围有大量的草坪,蝼蛄发生的风险就极大。当地温度降至25摄氏度以下时,通常在9月份,新成虫和新孵化的若虫需要摄食以积累足够的营养以备冬季。这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会更大。而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,喜趋向光亮的地方。极易进入到室内为害。马陆:潮湿乐园的“难民潮”夏季丰沛的雨水滋养了土壤和腐烂植被,马陆种群暴增。天气转凉干燥,地表腐殖质变干,迫使喜湿的马陆大规模向建筑周边、路基等潮湿环境迁移。
马陆本身不是害虫,但如果它们大量聚集在一起,就会造成滋扰,也会入侵建筑物。
当然,你也可能发现其他的一些爬虫,比如蠼螋、鼠妇、椿象……
环境漏洞是爆发元凶这些爬虫爆发并非无缘无故,而是环境管理漏洞的集中体现:外围植被维护松懈,杂草落叶堆积为马陆创造理想栖息地草坪修剪后草屑堆积,导致潮湿以及在腐烂过程中,导致爬虫的栖息和繁殖建筑缝隙未及时封堵,为爬虫提供入侵通道外部灯光管理不当,吸引趋光昆虫及其捕食者室内外湿度差吸引喜湿生物向室内迁移。
科学防治四步走第一步:环境治理(治本之策)彻底清理落叶、杂草、枯枝,保持整洁干燥;修剪靠近建筑的灌木树枝;确保排水沟畅通;将门廊灯改为钠灯(黄光)或使用感应式的灯光减少点亮的时长。第二步:物理阻隔(关键防线)严密封堵门窗缝隙、管线穿墙孔洞、地基裂缝;确保纱窗完好;室内发现虫体可用吸尘器清理或其他物理方式清除。第三步:理性认知(破除误解)大多数爬虫并不能在室内长期生存和繁殖。防治目标是“管理”而非“灭绝”,重点在于阻止其进入生活空间。第四步:谨慎用药(最后选择)当虫口密度高时,必须要使用药物处理,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,于建筑外围施用药物快速降低密度,同时使用滞留性药物形成屏障。室内应使用物理方式,如强力吸尘器清除爬虫或者采用粘板抓捕,尽可能减少药物处理。
爬虫爆发是自然规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通过“预防为主、环境优先”的策略,不仅能有效应对当前问题,也为冬季害虫防治打下基础。秋季是享受舒适气候的季节,科学防治让您远离爬虫困扰。
“喷药”不等于“滞留喷洒”!看过来,怎么鉴别虫控企业作业中的“滞留喷洒”是真还是假?
在有害生物防治行业中,“滞留喷洒”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,甚至你去看消杀工单,几乎100%都有写这一处理措施。然而,“喷药”并不等同于“滞留喷洒”。一次专业的滞留喷洒操作,涉及药剂选择、器械配置、喷洒技术、安全防护和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。本文将从药剂使用、器械选择和专业操作三个方面,带你重新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“滞留喷洒”。
药剂选择:不是所有药都适合滞留喷洒
根据国家标准《GB/T 31715—2015 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 滞留喷洒》,滞留喷洒是指“主要以粉粒或药膜的方式覆盖在靶体表面上,以维持其持久药效的药剂喷洒方式”。关键词是“持久药效”,这意味着喷洒的目的不是即时击倒,而是通过药剂在表面形成的有效残留层,长期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、栖息和扩散。最直接的,当你选择做滞留喷洒的时候,选择药剂一定要看药剂的标签是否注明有滞留喷洒。选择滞留喷洒的药剂时,还必须关注:有效活性与触杀作用:药剂必须对靶标生物有良好的触杀效果,并能持续作用。剂型与表面匹配性:不同表面对药剂的吸附能力不同。吸收性表面(如水泥、灰墙)宜选用可湿性粉剂;半吸收表面(如漆面、木质)宜选用悬浮剂;非吸收表面(如玻璃、大理石)则可选用乳油或微乳剂。
器械选择:压力、喷嘴与喷量是关键有喷雾器就能做滞留喷洒,这是当前最大的误区!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喷雾器的类型、压力范围和喷嘴选择:喷雾器类型:应选择压缩喷雾器或机动泵式喷雾机,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或踏板式喷雾器也可作为补充。关键是能稳定控制压力在170kPa~380kPa之间。喷嘴类型:平面处理应使用扇形雾喷嘴,喷嘴角不小于80°;孔洞、缝隙处理则应使用单束喷嘴,确保药液能精准注入隐蔽空间。喷量校准:喷洒前必须在标准压力下测试喷头的出液量(mL/min),并据此计算单位面积的施药量和行走速度。(可以通过参看设备参数以及定期保养设备来减少喷洒前的测试)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选择一款专业的设备至关重要:对餐饮/奶茶等小型门店消杀作业的时候,滞留喷洒的设备需要一款便携,推荐2L、4L容量为的设备。而工业/酒店/物业等大型场所往往喷洒的面积大,需要更高效,避免频繁的配药带来的工时损失。推荐4L、5L甚至更大容量的设备。
专业操作:不只是“喷一喷”那么简单滞留喷洒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活,否则所谓的“滞留喷洒”很可能只是无效的表面湿润。标准的关键词是“挂流”——药液在靶体表面形成“均匀而不流淌的液滴”。基于此:充分了解需要施药的现场: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现场,根据靶物体表面性质(如灰质面、漆面、玻璃面等)决定喷洒操作,避免水泥墙欠药、饰面板淌药。药剂选择与配制:根据靶标生物(蚊、蝇、蜚蠊等)和表面性质选择合适的药剂剂型(如可湿性粉剂、悬浮剂、乳油等),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配制,避免过量或不足。喷洒操作:参考GB/T 31715的要求,喷洒时应保持喷头与墙面1125px距离,采用扇形雾喷嘴,喷幅重叠5 cm,从上至下、从下至上交替进行,确保全覆盖、无遗漏。天花板、孔洞、缝隙等特殊部位需采用不同的喷洒方式和喷嘴类型。避免在喷洒中“一扫而过”或“原地反复刷”。滞留喷洒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操作,所以,下次进行“滞留喷洒”时,不妨问几个问题:药剂选对了吗?剂量算对了吗?喷头选对了吗?喷距和喷幅控制好了吗?真的专业,都在细节中。唯有科学规范的操作,才能实现安全、高效、可持续的有害生物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