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上海多家媒体报道,近日,本市一名22岁的患者因连续发烧2天于深夜11点多到瑞金医院嘉定院区挂急诊。患者体温最高37.7℃,伴随头痛咳嗽和不规则发冷发热症状。细心的当班医务人员揪住常规检查结果中一个不寻常的线索,精准诊断一起输入型疟疾。
疑云顿起缉真凶
原来,值班医生接诊后得知患者既往身体不错,没有基础疾病,经检查发现咽红肿,两肺呼吸音粗,没有明显的胸闷气短和腹泻等症状,初步诊断为呼吸道感染,随后开具了血常规检测。检验科当班技师在审核血常规结果时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现象:患者的血小板偏低,仅为87 x10⁹/L(参考范围:125-350 x10⁹/L),其他指标基本正常。
年纪轻且没有基础病居然出现血小板降低,检验技师心头顿生疑云,仔细查看血常规分析仪的详细参数,发现标本散点图异常,提示有感染红细胞,遂立即进行血涂片人工镜检。显微镜下,大量疟原虫滋养体原形毕露,导致这起非简单发烧的元凶被揪了出来!经追问病史,患者表示最近虽然自己和家人近一年内都未出境,但其一年多前曾出国旅游。就诊医院呼吸科与感染科会诊,并将患者血样送所在区疾控中心检测,最终诊断为:间日疟原虫感染。由于发现及时,治疗迅速,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潜伏期长可致命
疟疾在民间被称为“打摆子”,主要因其发病特点。发病时患者会经历反复间隙性、发作性、定时性的寒战高热,以及随后的大汗缓解,这一系列症状会周期性重复地来,就像钟摆一样,因此得名“打摆子”。作为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,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,潜伏期短则数周,长则可达一年。上述这名患者即遭遇超长潜伏期,可能一年前在境外无意间感染了,直到一年后才出现症状。蚊虫在叮咬带有疟原虫的患者后,会将疟原虫吸入体内,并在叮咬下一个健康人时将其传播出去。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后,会移行至肝脏进行繁殖,而后离开肝脏,侵入红细胞内,并再次繁殖,导致红细胞破裂,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,包括发冷、发热、大汗、头痛、四肢酸痛和乏力等。最初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,类似于许多发热性疾病,并且难以识别为疟疾。这些症状在感染后的一定潜伏期内反复出现,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。在严重的情况下,疟疾还可能引发贫血、低血糖、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疟疾分多种类型,包括间日疟、卵形疟、三日疟和恶性疟等,恶性疟病情最严重。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和宿主免疫状态而不同,间日疟短者一般为12-30天,长者可达1年。
输入风险须警惕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2022年全球有2.49亿人感染疟疾,并导致60.8万人死亡,其主要流行地区分布在非洲、东南亚等地。非洲疟疾病例数占全球94%,疟疾死亡数占全球疟疾的95%;东南亚的印度、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三个国家的病例数占东南亚区域疟疾病例的99%。我国于2021年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消除认证。而上海早在2010年已消除本地感染疟疾,2016 年率先通过国家消除疟疾评估,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;至2023年,已连续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发生,连续7年维持消除疟疾状态。但是,上海作为特大型口岸城市,对外交流频繁,人员流动性强,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土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。
健康提醒划重点
一,市民去过疟疾高发地区后,一旦出现交替发冷发热、出汗、乏力等症状,应尽快就医并主动自述旅行史、接触史等信息,以利及时诊断治疗。
二,及时发现和全程足量服用抗疟疾药是治疗疟疾的关键。抗疟药物包括氯喹、奎宁、青蒿素等。大多数疟疾患者经及时治疗可以治愈;若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,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。
三,预防疟疾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。盛夏来临,蚊虫进入活动高峰期。市民朋友在户外活动时可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蚊剂;家中可使用蚊帐、纱窗等物理防蚊措施;保持环境清洁,清除各种积水,源头控制蚊虫孳生;外出旅行尤其是前往疟疾高发地区时务必采取防蚊措施。